厭了平常的筆記簿麼?對這個iPhone notepod 有興趣吧。
還沒有買到iPad嗎?這本跟iPad一樣大的iNotePad用得著吧?
懷念卡式帶的年代?這個以字代聲的便條簿怎樣?
你是科技控,用得電腦太多,即使回到一封信一張紙亦要依著電腦內的設計風格?試試這個:
開啟了iPhone 或 iPad,走進iTunes store,這不單是銷售的渠道,更是審查的機關,我們聽什麼歌、讀什麼書、玩什麼遊戲也好,得先由蘋果鑑定批准,不少應用程式因此不能上架,不少漫畫與文學作品亦要編修過後才獲通過,然而當中沒有明確的審查準則,從而鬧出爭論亦鬧出笑話,最新的例子是 James Joyce 曾於二十年代遭禁的名著《Ulysses》漫畫版,就遮掩了以下的露乳圖,又或將屁股抹去。
後來遭受非議才恢復原圖。不過,再看以下Oscar Wilde《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》的例子,不難嗅出蘊釀在編審會的恐同意識,大美國的保守取向之下,充滿荒謬,同時間又給人抓出其的雙重標準,這張《Kick-Ass》露點相便出得了街。
結論於我是蘋果再棒也好,有著這樣的審查制度還是危險及礙害發展,仍是老調,既加深了創作人自我審查的考慮,亦為每個地方與國家開了審查的方便之門,上架前統統先按各家要求濾走犯禁的內容。本來作為商家這樣做再正確和合理不過,只是蘋果實在太獨大,當人人也依賴iTunes store為主要收與放的通道,就成了問題。我認為寧縱無枉,有大問題才禁掉有關作品,好過現在有殺錯,冇放過,要人上訴才撤回禁令,徒增招人話柄。
延伸閱讀:Gizmodo – The Latest Examples of Apple’s Editorial Censorship
遠看以為是糖衣包裝的工廠式產品,即是撕開了包裝紙便是普通巧克力一塊。近看才驚艷,手工仔細又依然帶著糖果該有的誘惑,二十個應用程式,該挑哪一塊先吃才好?不知道味道如何,法國製的 iChocolates ,不過那麼大的一整盒更像iPad,才算三十五歐元,怪不得價平貨少,售罄了。
有黃金打造的Wii、PS3、iPod 和 iPhone之後,又怎可能少得了iPad呢,相比過二千萬港元的黃金 iPhone,這部同樣由Stuart Hughes出品的iPad便絕對不貴,折合後不到百五萬港幣,3G配64GB版,純金機身加鑲鑽蘋果嘜頭,限量十部。有錢人的玩意,對於我,就只有網上看看的份。
人人談論,我在圍觀,沒有買的份兒,得個恨字。看到這個愚人節的把戲還是會微笑一下,假如這是真的用來放iPad也竹女實不錯。論到iPad,家裡最後是會買的。感覺就像一個百寶袋,什麼虛擬的東西也能夠掏出來,畫板、鋼琴、筆記簿、化妝檯。雖然市面陸續推出相近的tablet分一杯羹,不過到最後我想還是會選上iPad。順便報告一下,我與我的iMac和iPhone接軌了,多謝大家早前的幫忙。
image source: ThinkGreek